2008年7月連續去了三趟太麻里的拉勞蘭部落,見到熱心的戴明雄牧師, 也見到寫山豬的排灣作家戴亞努。經由他們的努力,拉勞蘭這塊肥沃之地更加美麗。
先來看一下他們在收穫祭議程表上介紹拉勞蘭這個部落:
拉勞蘭部落之排灣族係屬排灣亞族中之paqaluqalu(巴卡羅卡羅)族群,這是一個含有puyuma(卑南族)及Amis(阿美族)文化色彩的排灣族。不論是在服飾上或是在歌曲舞蹈等等的文化表現上,都與卑南、阿美這兩個族群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。就其名稱──「paqaluqalu」而論,就得以知曉此典故。
例如;卑南族部落中有一個部落就稱為「qalu」,就是現今的「知本部落(當地人自稱為kitipul)。因此,paqaluqalu中的「pa」,有著「屬於」的意思,「qaluqa-lu」的疊字是排灣族語法中特有的用法,表示我們此地之排灣族是屬於qalu這個地區的。香蘭原名「拉勞蘭(Lalauran)」,這是當地排灣族人的自稱,意思就是肥沃之地; 在1920年,日人統治期間, 改為與日語相近的「香蘭」,自此,「香蘭」的地名就沿用至今。但在《重修台灣省通志》一書中又有另一種的名稱為「Qa-linavet」(加里那母奴),這是源自卑南族語,是卑南族自現今的三和及知本一帶的稱呼,有著人口眾多的意思,在部落中流傳著兩個比喻形容Qalinavet的意思,其一,此處人口多到有如在地上竄動的螞蟻,尿可成河,流向大海;其二,若有一棵長了幾十年高的黃藤被部落族人一一用腳踩過去,黃藤的根部會被踩斷,以上兩則的比喻故事乃形容Qalinavet人口眾多的意思。
小米收穫祭
收穫祭(masarut)排灣語的意思是「過一個年」,目前許多的村落誤解為豐年祭。其本意是感謝祖靈的眷顧,給神過年之意。並做為一個年度的終止或開始的分界。主要活動是由祭師主持祭儀,並將收穫的小米入倉,選播種用的小米,吃新米等祭祀活動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