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台受限 陸生:台灣自我感覺良好
【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】教育部26日在北、中、南加開3場「開放大陸學歷採認與陸生來台就學政策規劃及配套措施」公聽會。台北場次有別於23日對學歷追溯與開放醫事學歷考照的唇槍舌戰,民眾大多憂心教育部「3限6不」政策限制過於嚴苛。就讀山東大學,目前在--東吳大學--當交換學生的王云松表示,沒有獎學金、不能打工、學費還要高4倍,教育部對招收陸生的樂觀態度,「真是自我感覺良好」。
限制多獎金少 人才不會來
有民眾直言,台灣招收優秀陸生「毫無優勢」,教育部過於樂觀。放眼國際,高額獎學金是吸收優秀學生的不二法門,但教育部政策明定學校不編列獎學金,很好奇會收到什麼樣的陸生?他認為,行政體系過於麻木,等到反彈聲浪出現才謀求補救,以國內教授薪資結構過低為例,教育部反應速度過慢,優秀教授早就流失,造成教育體系龐大損失。
中華民國全國家長會理事陳勤政提出令人玩味的看法。他朋友的小孩就讀台灣大學,上學期班上有6名陸生,但目前只剩1位,陸生去向他無從置喙,但其中問題值得深思。他憂慮教育部限制過多,來台求學陸生目的為何?
陳勤政強調,考量學子未來挑戰,十分歡迎陸生競爭,但優秀學子是否會在重重限制下選擇台灣求學,有待商榷。他以自身經驗論述,當初留美時,學校也明定不得打工,「但大家還是偷偷做」。教育部管控僅交由學校通報,陳勤政表示無法全面杜絕類似行為,兩岸關係敏感,配套措施值得教育部多加研議。
教部:辦法不宜過度寬鬆
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回應,政策制定是兩相權衡的結果,民眾對於陸生稀釋資源仍有疑慮,名額、辦法不宜過度寬鬆。她坦言,台灣高教體系面臨極大挑戰,學校應自行檢討校內機制,編列獎學金留住台灣人才,政府不能運用公權力強制。
楊玉惠強調,教育部規定學校不能編列獎學金招收陸生,但不規範學校向企業募款範圍。開放陸生是為了提升台灣競爭力,同時也要確保台生就學機會,教育部會對學校資源、經驗做綜合考評,在不影響台生就學品質下,有限度開放陸生人數。